基础医学论著

  • 不同浓度五味子乙素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增殖、凋亡的影响

    李月珍;刘志新;赵富生;梁军;

    目的:观察五味子乙素诱导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作用。方法:用10、50、100、200μmol/L浓度五味子乙素作用胃癌细胞株48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增殖情况;MTT法检测五味子乙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倒置显微镜下,随着五味子乙素作用浓度升高,细胞增殖能力随之下降;MTT法亦检测到上述结果;当五味子乙素作用浓度是100μmol/L时,可检测到明显的凋亡细胞。结论:高浓度的五味子乙素可诱导胃癌细胞株MGC-803细胞的凋亡,具有量效依赖关系。

    2010年04期 v.31;No.12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Runx3和Surviv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孙健;刘孝琴;

    目的:探讨Runx3、surviv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Runx3、survivin蛋白在8例正常胃粘膜、15例异型增生、47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Runx3、survivin在正常胃黏膜、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87.5%、53.3%、36.2%和0%、33.3%、70.2%。Runx3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survivin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类、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2)Runx3与sur-vivin在正常胃粘膜(P<0.010,r=-0.6255)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r=-0.3271)。结论:Runx3、survivin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联合检测Runx3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更能反映胃癌的生物学行为,优于单项检测。

    2010年04期 v.31;No.12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蜂胶黄酮对衰老小鼠胸腺bcl-2、bax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王桂云;申梅淑;张杰;刘洪凤;

    目的:研究蜂胶黄酮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胸腺bcl-2、bax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蜂胶黄酮的抗衰老机制。方法:用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以蜂胶黄酮治疗,RT-PCR法观察小鼠胸腺bcl-2、bax基因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cl-2基因表达降低,bax基因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bcl-2基因表达升高,bax基因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蜂胶黄酮能增加衰老小鼠bcl-2基因表达,降低bax基因表达,具有抗衰老作用。

    2010年04期 v.31;No.123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小檗碱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心脏、肾脏的保护作用

    赵洪涛;袁晓环;杨国宏;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肾脏组织SOD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茵素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Wistar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成模后给予小檗碱0.1g/kg.d灌胃治疗8周,检测血脂、心肌组织和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糖尿病组相比,小檗碱治疗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下降(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组织、肾脏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并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肾脏病变。结论:小檗碱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心肌、肾脏损害,延缓其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与其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清除自由基等机制有关。

    2010年04期 v.31;No.123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翻白草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马山;李怀慧;崔荣军;

    目的:探讨翻白草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高热量饲料加链脲佐菌素建立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剂量翻白草水煎剂对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影响。结果:成功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下降(P<0.01);与2型糖尿病组相比,翻白草治疗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有所改善。结论:翻白草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

    2010年04期 v.31;No.123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成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扩增的支持作用

    赵微;秦俭;董嘉楠;

    目的:研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人脐带血(HUCB)中所含有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影响。方法:取脐带血,肝素抗凝,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低糖DMEM培养获得贴壁细胞层。与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共孵育。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结果:脐带血的单个核细胞与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共孵育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出现形似纤维状细胞形态并表达与MSCs相关的抗原(CD13,CD44,CD71,CD166),但不表达造血细胞抗原(CD34,CD45),这与源于骨髓的MSCs一致。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共孵育,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有支持作用。

    2010年04期 v.31;No.123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CD44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袁辉;于枫;

    目的:研究CD4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25例正常肺组织中CD4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D44蛋白在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49例,阳性率为65.33(;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5例,阳性率为20.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D44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生存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D44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均异常表达,与NSCL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NSCLC诊断的标志物。CD44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CD44表达对于临床选择高危复发病例,给予积极治疗,提高预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建立NSCLC预后模型的重要指标。

    2010年04期 v.31;No.123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向心性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

    杨晓炜;姚立岩;牛莹莹;刁慧杰;李晓霞;

    目的:了解向心性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从牡丹江市的40岁以上常住人口中,按WHO诊断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158例作为病例组,另抽取166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OR=3.09),向心性肥胖较匀称型肥胖更易导致糖尿病(OR=2.04),向心性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男女无差别(P>0.05)。结论: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是糖尿病的患病危险因素,在预防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2010年04期 v.31;No.123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52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的比较性研究

    秦俭;董嘉楠;赵微;

    目的:比较ADSC和BMMSC在增殖速度上的差异性,初步探讨二者的优越性。方法:应用酶消化分离法分离AD-SC,差速贴壁法分离BMMSC,MTT法比较增殖速度。结果:第一代和第三代都呈现ADSC在培养48h后比BMMSC增殖快,P<0.05。结论:ADSC增殖快于BMMSC,体外扩增更容易快速获得大量种子细胞。

    2010年04期 v.31;No.123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医学论著

  • CEA、NSE、CA125和TPA检测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表达

    高秀展;

    目的:检测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癌抗原(CA125)和癌胚抗原(CEA)治疗前局限期、广泛期及治疗后不同预后情况的水平,为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测提供新辅助手段。方法:用ELISA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PA水平。用酶免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NSE、CA125和CEA水平。结果:血清TPA和NSE在局限期与广泛期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预后情况TPA和NSE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NSE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种组合检测中,TPA+NSE组和敏感性和约登指数最高。结论:血清TPA、NSE均可作为小细胞肺癌诊断、病情监测的临床指标,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其对小细胞肺癌临床应用价值。

    2010年04期 v.31;No.123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纤溶因子的影响

    李作武;郭继芳;游陆;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关注损伤后纤溶因子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l)S组,即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套环,不收紧结扎线。(2)I/R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180min。(3)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结扎LAD 24 min时,用血管夹夹闭双侧股动脉5 min,松开1 min,再灌注直至180min。各组分别于结扎前、结扎30min、开放1h、开放3h取动脉血,5000转/min离心10min,取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t-PA、PAI-1。结果:各组血浆中t-PA活性在缺血再灌期间呈进行性下降趋势,而PAI-1活性呈进行性升高趋势,再灌后,与I/R组t-PA(200.11±11.89pg/ml)和PAI-1(22.03±1.74ng/ml)比较,I-PostC组能显著对抗t-PA活性的降低(375.63±26.87pg/ml,P<0.01)和PAI-1活性的升高(18.12±1.20ng/ml)。结论:肢体缺血后处理能够改善纤溶/抗纤溶系统功能,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保护缺血再灌损伤的心肌。

    2010年04期 v.31;No.123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日光性角化病中p33ING1蛋白的表达

    孟祥慧;

    目的:研究p33ING1基因表达与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哈医大二院及黑龙江省医院皮肤科2004~2009年收治的35例日光性角化病组织中的p33ING1表达情况。结果:日光性角化病p33ING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2.9%(15/35),明显低于正常组的82.9%(29/3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1.99,P<0.05)。结论:p33ING1蛋白在日光性角化病中的表达下降,提示p33ING1蛋白在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生、进展中有重要意义,并有可能成为其肿瘤检测蛋白之一。

    2010年04期 v.31;No.123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儿童泌尿系感染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李彦伟;

    目的:分析目前儿童泌尿系感染致病菌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总结我院2003-03~2008-10住院的泌尿系感染患儿尿培养结果,根据药敏试验分析致病菌中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本组226例患儿中,尿培养共分离出356株菌株,其中大肠杆菌菌株112株,占31.5%,大肠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达11.1%;药敏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阿莫西林耐药率已达40.5%~82.4%;对呋喃妥因及部分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呋辛、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定耐药性为29.0%~39.7%,抗生素在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后可使耐药率下降(P(0.01)。结论:大肠杆菌是儿童泌尿系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且耐药现象较严重,应尽量根据细菌药敏结果指导用药。

    2010年04期 v.31;No.12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张红艳;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30例临床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采用缬沙坦治疗,治疗组65例采用替米沙坦口服,治疗前后进行血压监测,并测定血、尿常规,血钾,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优于对照组。

    2010年04期 v.31;No.123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阿加曲班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孟丽莉;殷春梅;徐辉;王虹;杨坤;李晓霞;

    目的:为探讨阿加曲班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对治疗组(阿加曲班联合舒血宁)和对照组(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均<0.01)且无不良事件。结论:阿加曲班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2010年04期 v.31;No.12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观察

    魏守建;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一般内科综合治疗即给予常规洗胃、导泻、输液及氯磷定、阿托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昏迷时间、阿托品化时间、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品应用总量降低(P<0.05),治愈率提高(P<0.01)。结论:HP联合HDF治疗能迅速清除体内毒物,减少阿托品用量,明显缩短病程,提高重度AOPP的治愈率。

    2010年04期 v.31;No.123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血府逐瘀口服液配合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张铁辉;李洪哲;任岩海;李大成;刘光耀;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口服液配合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均采用钻孔引流术,同时加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结果:18例术后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和血肿,继续服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2个月后基本吸收。结论:血府逐瘀口服液配合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明显减少术后血肿残余,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2010年04期 v.31;No.123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诊疗体会

    卢森;王朝敏;苏祥磊;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乳糜胸14例临床资料。术后胸液量小于500 mL者先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再行手术治疗。胸液量大于1000mL者直接手术治疗。结果:其中6例保守治疗治愈,8例行胸导管结扎术治愈。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如果胸液量持续增多或减少后又增多,胸液量达到或超过500mL/24h,应高度怀疑乳糜胸可能,并发乳糜胸患者应首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具有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漏出乳糜量大则应进行积极的外科手术,行胸导管结扎术。

    2010年04期 v.31;No.12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AO解剖钛板结合三维CT重建治疗跟骨骨折

    马东升;隋福革;汪群;赵丛然;李恒;郭明锋;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AO解剖钛板结合螺旋CT三维重建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01~2009-08期间Sa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病人41足,术前行跟骨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后行切开复位AO解剖钛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再次复查三维CT。结果:所有病例均获10~20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按M 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41足骨折中,优l7例,良20例,可4例,优良率90.24%。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为临床对跟骨骨折选择治疗方案、决定手术方式、判断术后的恢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切开复位AO解剖钛板内固定亦为治疗跟骨骨折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二者结合可提高对跟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

    2010年04期 v.31;No.123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密度的改变

    周斌;孙革;韩冬梅;高春阳;宋先东;李罡;吴金涛;

    目的:为了寻找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密度的量化指标。方法:我们对临床X线片摄片检查确定为股骨头缺血坏死Ⅱ~Ⅲ期的病例43例,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进行股骨头局部骨密度测量,与正常股骨头骨矿物含量(BMD)值进行比较。结果: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例的骨矿物含量(BMD)值均高于正常股骨头骨矿物含量(BMD)值。结论: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进行股骨头局部骨密度测量的量化结果表明,股骨头缺血坏死Ⅱ~Ⅲ期的病例局部骨密度明显增高。对其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10年04期 v.31;No.123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包永忠;熊运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48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临床疗效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依达拉奉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1%。两组经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较治疗前提高,且依达拉奉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变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2010年04期 v.31;No.123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186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观察

    武杨;武庚;陈红;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病人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86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病人和160例正常对照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HRT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完全型SMI、心肌梗死后SMI型和心绞痛病人伴发的SMI型HRT各指标进行对比。结果:SMI组病人与对照组比较HRT明显异常(P<0.05)。结论:SMI病人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其中心肌梗死后SMI型最严重。

    2010年04期 v.31;No.123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检测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张高明;张国明;胡礼仪;李明安;李志沭;章丽;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在糖尿病(DM)动脉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109例DM病人和50例健康对照分别采用ELISA方法测定oxLDL和散射比浊法测SAA和hs-CRP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9例DM组血清SAA、hs-CRP与oxLDL显著增高(P<0.01);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清oxLDL与SAA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DM无血管病变组,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清oxLDL与SAA和hs-CRP成一定的正相关(r=0.77,P<0.01;r=0.74,P<0.01)。SAA和hs-CRP也正相关(r=0.86,P<0.01)。结论:oxLDL、SAA和hs-CRP与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联合检测可能对早期动脉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示这两项指标可能是糖尿病动脉硬化病变过程中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010年04期 v.31;No.123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两种方法治疗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对比观察

    刘国芬;

    目的:观察乳酸菌活菌制剂治疗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BV)的疗效。方法:将妊娠期BV患者178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96例采用乳酸菌活菌制剂治疗,对照组82例采用甲硝唑治疗,两组均用药10d,停药1周后复查。结果:乳酸菌活菌制剂治疗妊娠期BV有效率87%,甲硝唑有效率8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菌活菌制剂治疗妊娠期BV安全有效。

    2010年04期 v.31;No.123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静脉采血过程中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探讨

    韩鹏飞;陈志会;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7-06~2009-06采用静脉采血进行凝血四项检查的25000例标本中的不合格标本298例,对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98份标本资料中,采血量少33例(11.1%)、小凝块156例(52.3%)、血液凝固90例(30.2%)、溶血和脂血19例(6.4%)。结论: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应对异常或与临床不符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进行细致分析,以免发生错误,减少误差的发生。

    2010年04期 v.31;No.123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锁骨手术中不同容量的局麻药对颈臂丛阻滞效果的影响

    曾宪明;范利君;

    目的:探讨在锁骨骨折手术中,同一浓度的两种不同容量的局麻药对颈臂丛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6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臂丛阻滞给局麻药15mL;B组,臂丛阻滞给局麻药25mL;效果确切后两组再行颈深丛阻滞,给局麻药10mL,观察麻醉镇痛效果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两组间麻醉镇痛效果及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锁骨手术麻醉,颈臂丛阻滞臂丛局麻药用量为15mL时,镇痛效果完善,能够满足手术要求。

    2010年04期 v.31;No.123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64层螺旋CT灌注参数变化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公长春;王汝良;张春军;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参数变化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肺内良、恶性孤立性结节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参数。结果:CT灌注结果分析:BF、BV和PS在三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恶性和炎性组的BF、BV、PS值明显高于良性组(P<0.01),且恶性组PS值高于炎性组(P<0.01),恶性组BF、BV值与炎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定量测量肺结节血流模式,并且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对于良恶性肺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0年04期 v.31;No.123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踝关节运动损伤的X线平片、CT和MRI比较分析

    胡嘉航;赵峰;徐敏;姜华;蔡胜艳;

    目的:分析牡丹江医学院大学生踝关节损伤后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评价三者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影像学诊断方法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对我院21位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资料完整的踝关节运动损伤学生的影像学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这三种影像学检查的表现及诊断优缺点。结果: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断X线平片诊断价值有限,CT对关节积液及骨折显示较好,MRI对显示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变的检出及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论:CT对骨折的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软组织及韧带损伤的检查MRI为最佳。

    2010年04期 v.31;No.123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巴曲酶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尚丽;郭晶敏;顾娟;

    目的:研究巴曲酶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巴曲酶的治疗组和使用阿司匹林、西比灵等一般治疗的对照组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3.3%和40%,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酶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疗效显著,可早期减轻患者病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重视。

    2010年04期 v.31;No.123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超声诊断与病理分析

    陈立娟;韩燕燕;姜春立;绿萍;于辉;王晓沐;陈丽红;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超声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6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表现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子宫肌层回声均质。26例子宫大小正常。8例年龄<40岁者,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6例,腺囊样增生过长2例。40岁~49岁者29例中,子宫形态饱满者9例,子宫增大者8例,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25例,不典型增生1例,子宫内膜腺癌3例。50岁~59岁者17例中,子宫形态饱满者5例,子宫增大者6例;内膜均匀增厚者11例,增厚子宫内膜回声不均质者6例;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13例,腺瘤样增生过长2例,子宫内膜腺癌2例。>60岁者2例中,子宫形态饱满者1例,子宫增大者l例,2例均表现为内膜增厚,回声不均;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l例,腺囊样增生过长1例。56例患者中,一侧卵巢探及囊样暗区者31例(占55.36%),暗区直径<3.5?,双侧卵巢探及囊性暗区者8例(占14.29%),暗区直径<2.9 cm。结论:超声能准确反映子宫肌层及内膜的变化,是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有效方法之一。

    2010年04期 v.31;No.123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与调查

  • 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

    杨晓帆;郭艳芹;陈培;张春军;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其发病率高、预后差,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其治疗也突破原有单一药物治疗策略,出现了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多种干预手段。

    2010年04期 v.31;No.12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42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核桃楸皮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赵玉佳;雷涛;张春军;吴宜艳;

    本文在分析研究核桃树皮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按时间阐述了核桃楸皮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核桃楸皮的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对核桃楸皮的进一步药理作用研究具有辅助作用。研究山核桃树皮的化学成分将有利于阐述其药理作用,有利于核桃楸皮的新药研发。

    2010年04期 v.31;No.123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5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长双歧杆菌的应用前景

    孙涛;李宏;金龙云;王宁;

    实体瘤内存在低氧代谢区,故可利用趋低氧的厌氧菌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载体。厌氧菌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具有肿瘤靶向性强、安全性高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基因治疗载体。长双歧杆菌作为厌氧菌的一种,作为基因治疗载体能够选择性在肿瘤组织内定植和生长,具有较好的靶向性、安全性,并可有效的抑制实体瘤细胞的生长。

    2010年04期 v.31;No.123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钙拮抗剂的皮肤不良反应

    李小圆;吴慧杰;刘晓东;

    目前国际上有关钙拮抗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倍受瞩目,钙拮抗剂可导致严重的皮肤病变,如毒性上皮坏死融解(tox-ic epidermal neecolysis,TEN)、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EM)、恶性渗出性红斑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剥脱性皮炎(exfoliative dermatitis,ED)等。这些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似乎以地尔硫卓引起者较为常见。一旦发生了CCB皮肤不良反应,如症状明显需及时停药,必要时加用抗组胺药甚至类固醇激素,常可使症状缓解。本文通过重点论述CCB的皮肤不良反应,希望引起我国临床工作者重视。

    2010年04期 v.31;No.123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VEGF与膀胱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韩志;孔德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它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VEGER)结合,引起一系列信号传导,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04期 v.31;No.123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在肾脏疾病中对核因子-κB的影响

    肖光艳;吴喜国;

    探讨核因子-κB的结构及其几种中药在肾脏疾病中对核因子-κB的影响。从NF-κB的基本情况及其基本结构,中药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应用,中药在肾脏疾病中对NF-κB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核因子-κB是由两种Rel家族蛋白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核因子-kB在肾脏疾病是种重要的细胞因子,中药在治疗肾脏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影响核因子-κB的蛋白表达。核因子-κB是由两种Rel家族蛋白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中药在肾脏疾病中对核因子-κB的影响,可能是中药治疗肾脏疾病的一种机制。

    2010年04期 v.31;No.123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与方法

短篇报道

  • 牙体预备在粘结桥技术应用中的作用

    吴婷;于江山;李楠;

    2010年04期 v.31;No.123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脾脓肿8例

    王凤明;王媛媛;马秀凤;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脾脓肿的临床资料,提高脾脓肿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2009年收治的8例脾脓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一般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痊愈6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脾脓肿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漏诊。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方法。

    2010年04期 v.31;No.123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咽部多形性腺瘤1例

    米光熙;张瑞迪;

    2010年04期 v.31;No.123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护理医学

高教研究与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