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miRNA-200调控snail1诱导上皮间质转化改善糖尿病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李婷婷;高志辉;董传令;陈丽;赵硕;丁佳君;李诗瑶;成永霞;

    目的 验证miRNA-200能否通过调控snail来诱导肾小管上皮向间充质转化,从而在糖尿病肾病间质纤维化中发挥作用。方法 将来源北纳生物的NRK52E细胞分为六组:正常葡萄糖(5 mM)组;等渗对照(25 mM甘露醇+正常葡萄糖5 mM)组,高葡萄糖(30 mM)组,高葡萄糖(30 mM)+NC组,高葡萄糖(30 mM)+miRNA-200模拟物组,高葡萄糖(30 mM)+miRNA抑制剂组。给予高葡萄糖(30 mM)组,高葡萄糖(30 mM)+NC组,高葡萄糖(30 mM)+miRNA-200模拟物组,高葡萄糖(30 mM)+miRNA抑制剂组30mM葡萄糖处理,对高葡萄糖(30 mM)+miRNA-200模拟物组,高葡萄糖(30 mM)+miRNA抑制剂组进行过表达质粒转染。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中snail、Vimentin、Collagen IV、α-SMA、E-cadher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Transwell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靶定效果。结果 与正常葡萄糖(5 mM)组相比,高葡萄糖(30 mM)组Vimentin、Collagen IV、α-SMA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增加,E-cadher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下降(P<0.05);但与高葡萄糖(30 mM)组相比,高葡萄糖(30 mM)+miRNA-200模拟物组Vimentin、Collagen IV、α-SMA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降低,E-cadher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增加(P<0.05);Transwell检测中,与正常葡萄糖(5 mM)组相比,高葡萄糖(30 mM)组侵袭能力降低,而高葡萄糖(30 mM)+miRNA-200模拟物组与其相比,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microRNA-200抑制剂组细胞的迁移能力降低(P<0.01);划痕实验(48 h),与高葡萄糖(30 mM)组相比,高葡萄糖剂组(30 mM)+miRNA-200模拟物组使迁移能力明显增加,高葡萄糖(30 mM)+miRNA抑制剂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croRNA-200和野生型snail1共转染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而突变型snail1的荧光无明显变化,证明snail1是miR-200b-3p的直接靶点(P<0.01)。结论 miRNA-200可以通过snail1调控肾小管上皮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诱导糖尿病肾病间质纤维化。

    2024年05期 v.45;No.20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 PHA-665752通过下调JAK2/STAT3通路调控PD-L1表达

    邵倩倩;宋雪翼;涂丽;于滢;刘洋;丁晨冉;唐小龙;

    目的 探究索拉非尼(Sorafenib tosylate, SFB)耐药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调控机制,关注细胞间质上皮转换因子(cellular-mesenchymal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 c-Met)对PD-L1表达的影响,并寻找克服耐药性的潜在治疗策略。方法 利用HepG2~(SR)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该细胞系对索拉非尼具有获得性耐药性,并表现出c-Met和PD-L1的高表达。并通过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Edu-594染色、Transwell小室、Matrigel基质胶、划痕愈合实验和CCK-8评估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利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JC-1试剂盒)膜电位变化,反映细胞凋亡情况。采用PHA-665752(c-Met的特异性抑制剂),观察其对c-Met磷酸化和PD-L1表达的影响。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研究PHA-665752对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的抑制效果,慢病毒介导的基因敲低技术来评估STAT3对PD-L1表达的影响。结果 c-Met和PD-L1在HepG2~(SR)中高表达,PHA-665752作为c-Met抑制剂不仅能有效降低HepG2~(SR)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提高细胞凋亡率,而且PHA-665752还抑制了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在敲低STAT3的细胞中,PD-L1的表达也相应下降。结论 c-Met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PD-L1的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4年05期 v.45;No.206 8-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CDK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王永超;高丹;夏洪莲;吴影;刘赫迪;付瑶;刘畅;张雪;冯春梅;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2(Cycle protein-dependent kinase 12,CDK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为PTC分子生物标志物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Sanger学术平台(http://www.sangerbox.com)分析CDK12在PTC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使用UALCAN(https://ualcan.path.uab.edu/)分析CDK12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估CDK12作为PTC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使用卡普兰-迈尔生存分析(Kaplan-Meier)预测CDK12对PTC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分析CDK12的功能;利用Reactome在线数据库及GSEA富集预测CDK12相关通路;利用CIBERSORT在线分析CDK12与免疫细胞浸润相关性;临床收集21例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接受诊治的PTC病人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PTC和癌旁组织中CDK12的表达情况。结果 CDK12 mRNA在PTC组织中低表达;CDK12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种族、淋巴结转移等存在相关性;ROC曲线的AUC为0.774(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DK12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更短;GO富集分析显示CDK12与DNA模板转录延伸正调控等功能相关;Reactome数据库和GSEA富集分析显示CDK12高表达显著富集于p53信号通路并且起下调作用;CIBERSORT分析显示CDK12与初始B细胞等正相关、与浆细胞等负相关;qRT-PCR结果显示:CDK12 mRNA在PTC组织中低表达(P<0.000 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DK12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配对癌旁组织(P<0.000 1)。结论 CDK12 mRNA在PTC组织中低表达,CDK12蛋白在PT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可作为PTC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的标志物之一。

    2024年05期 v.45;No.206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维生素D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影响机制

    代海燕;朱伟;白宇希;张书筠;司子厚;朱晓冬;

    目的 探讨维生素D活性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_3[1,25-Dihydrovitamin D_3,1,25(OH)_2D_3,VD]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 EAU)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选择6~8周龄,雌性Lewis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Control组和EAU组,EAU+VD 0.5μg/kg组、EAU+VD 1.0μg/kg组、EAU+VD 2.0μg/kg组,每组8只。Control组在大鼠躯干上皮下、后肢足垫及两侧腹壁各点一次性注射200μ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 PBS)。其余各组在相同位置一次性注射200μL含有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 binding protein, IRBP)、结核菌素(tuberculin, TB)、完全弗氏佐剂(CFA)和无菌磷酸盐缓冲液的乳糜液免疫诱导EAU。EAU+VD 0.5μg/kg组、EAU+VD 1.0μg/kg组、EAU+VD 2.0μg/kg组均在建模前3天分别给予VD 0.5μg/kg、1.0μg/kg、2.0μg/kg, 1次/d灌胃给药,持续19 d。免疫后10 d、12 d、14 d分别在裂隙灯显微镜、眼科90D前置镜观察大鼠眼部前节及视网膜炎症表现;免疫后16 d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眼部组织病理变化;q-PCR检测TNF-α、IFN-γ、IL-6、IL-17、IL-23、CD80,CXCL9、CXCL10、CXCL11、CXCR3、CCL2、CCR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AKT)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表达。结果 与EAU组相比,EAU+VD 2.0μg/kg组眼前节及眼部组织病理均表现轻度炎性改变;与EAU组相比,EAU+VD 2.0μg/kg组TNF-α、IL-23、CXCL9、CXCL10及CXCR3 mRNA表达量降低(P<0.05);磷酸化AKT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VD 2.0μg/kg预防给药有可能通过干扰AKT磷酸化,抑制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缓解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炎病情。

    2024年05期 v.45;No.206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黄芪甲苷通过HIF-1α/iNOS通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朱俊;黄之龙;

    目的 研究黄芪甲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线栓法构建大鼠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甲苷低、中、高剂量治疗组[20、40、80 mg/(kg·d)]和HIF-1α选择性激动剂组[20 mg/(kg·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IL-6、IL-1β、TNF-α、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与前列环素(prostaglin 2,PGI2)水平;HE染色法观察大鼠下腔血脉血栓状态;TUNEL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HIF-1α、iNOS、caspase 9、caspase 3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IL-6、IL-1β、TNF-α、TXA2水平显著升高,PGI2水平显著降低;HE染色结果可见红色和混合血栓,血管壁伴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加;HIF-1α、iNOS蛋白表达明显下调;caspase 9、caspase 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与模型组相比,黄芪甲苷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和HIF-1α选择性激动剂组IL-6、IL-1β、TNF-α、TXA2水平显著降低,PGI2水平显著升高;HE染色结果可见无血管内皮细胞掉落,仅有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数显著减少;HIF-1α、iNOS蛋白表达明显上调;caspase 9、caspase 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黄芪甲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HIF-1α/iNOS信号通路有关。

    2024年05期 v.45;No.206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BRAFV600E基因突变在TI-RADS 3类及以上甲状腺结节中的危险因素研究

    余晨帆;窦家庆;

    目的 研究BRAF~(V600E)基因在TI-RADS 3类及以上甲状腺结节中的突变情况及突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的200个TI-RADS 3类及以上并且经过BRAF~(V600E)基因检测的甲状腺结节,通过PCR技术分为基因突变组和未突变组,计算在TI-RADS 3类、4a、4b、4c类甲状腺结节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并比较两组间差异,并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和ROC曲线,来进一步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TI-RADS 3类及以上甲状腺结节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23.5%(47/200),BRAF~(V600E)基因突变率随着TI-RADS的分级逐级升高。TI-RADS 3类(5.2%)结节基因突变率最低,TI-RADS 4c类(71.4%)结节基因突变率最高。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相比,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模糊、实性、单发结节、超声下颈部淋巴结可见、包膜不完整、形态不规则的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提示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模糊、包膜不完整、形态不规则是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以上四种超声特征预测BRAF~(V600E)基因突变的预断价值(AUC为0.852)较单独诊断方法预测价值高。结论 在TI-RADS 3类及以上甲状腺结节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率随着TI-RADS分类级别增高而增加,低回声、边界模糊、包膜不完整、形态不规则等超声特征均是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以上超声特征预测BRAF~(V600E)基因突变的诊断效能较单独诊断效能高。

    2024年05期 v.45;No.206 34-3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YD88、NAP1L5基因特征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杜宇晴;吴焕;李佳佳;伍燕平;谢志滨;王蒙;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中MYD88和NAP1L5基因的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的87例DLBCL患者中MYD88和NAP1L5基因突变的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评估影响DLBCL患者总生存期的相关因素。结果 87例患者中,31例出现MYD88基因异常,35例出现NAP1L5基因异常。两个基因共异常率为26.43%。MYD88和NAP1L5基因异常及共异常主要集中在ABC型DLBCL中,阳性率分别达74.19%、74.28%、73.91%。在Ⅲ~Ⅳ期病例中,MYD88基因异常和两基因共异常的比例(61.29%、65.21%)均高于I~II期的病例(P<0.05)。在IPI指数为3~5的病例中,MYD88基因异常的比例(64.51%)高于IPI指数为0~2的病例(P<0.05)。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型、临床分期、MYD88、NAP1L5基因异常组和两基因共异常是影响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不同病理分型、临床分期、MYD88基因状态、NAP1L5基因状态、MYD88、NAP1L5基因共异常情况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显著(P<0.05)。临床分期、MYD88和NAP1L5基因共异常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MYD88、NAP1L5基因异常与DLBCL的临床特征密切相关,临床分期和MYD88和NAP1L5基因的共异常是影响DLBCL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

    2024年05期 v.45;No.206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黄芪多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杨恬怡;刘悦;李亚彤;崔晓慧;齐鑫;唐小云;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PS)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32只SPF级雌性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对照组(NC组)、模型组(MC组)、地塞米松组(DEX组)和黄芪多糖组(APS组)。除NC组外,其余组小鼠通过紫外线急性照射后腹腔注射LPS诱导建立SLE模型;APS组小鼠给予APS灌胃治疗、DEX组给予等量DEX灌胃治疗,NC组与MC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实验的第3、6、9、12天对小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 mNSS),第14天给药结束后,进行Y迷宫实验。肠道活菌进行选择性培养计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脑组织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结果 治疗2周后,与NC组小鼠相比,MC组小鼠的mNSS评分降低,Y迷宫实验中的交替反应率下降,表明SLE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MC组小鼠的粪便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菌落数量有所增加,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菌落数量则有所减少。与NC组相比较,MC组小鼠体内的促炎因子水平上升,抗炎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氧化应激反应加剧,这些变化共同反映了MC组小鼠的抗氧化能力减弱从而加剧炎症反应;与MC组相比,DEX组、APS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粪便细菌分离培养得到的的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数量减少、有益菌数量增多,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反应得到缓解。结论 APS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状态、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脑组织氧化损伤状态,进而改善SLE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2024年05期 v.45;No.206 43-4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孙磊;刘永梅;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MHD治疗的1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存活,将其分为生存组(152例)和死亡组(46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HD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和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 CA)来验证模型的区分能力和校准程度,并绘制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以评估其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198例MHD患者,发现死亡率为23.23%(46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确定了血镁(OR=0.585,95%CI:0.375~0.912)、hs-CRP(OR=1.173,95%CI:1.063~1.294)、mCI(OR=0.691,95%CI:0.566~0.844)和SII(OR=1.030,95%CI:1.016~1.045)均为MHD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以这4个因素为基础,建立了预测MHD患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其AUC为0.884(95%CI:0.819~0.949),具有80.26%的特异度和89.13%的敏感度,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通过1 000次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后,AUC为0.876(95%CI:0.812~0.933),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吻合良好,提示该模型的校准度较高。绘制的DCA曲线显示,当阈值概率在0.03~0.99范围内,净收益均大于0,进一步证实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论 基于血镁、hs-CRP、mCI和SII这4项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MHD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展现出了出色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年05期 v.45;No.20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高血压患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魏诗意;张珍;王叶婷;吴倩倩;滕慧;田艳珍;

    目的 系统评价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高血压患病风险预测模型,为模型的构建和优化提高科学参考。方法 检索数据库中有关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高血压患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1日。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应用PROBAST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评价。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涉及42个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69~0.92。研究总体适用性较好,但普遍存在高风险偏倚,这可能与纳入文献并未呈现清晰透明的研究报告、预测因子评估和结果确定的时间间隔、缺失数据的处理和模型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异质性较大有关。且仅有一项研究进行了外部验证,但并未深入评估模型在临床实践中的影响。结论 高血压患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整体预测性能良好,但模型的偏倚风险较高,模型的临床适用性亟待进一步验证。

    2024年05期 v.45;No.206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蚕豆摄入量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的因果关系

    朱满琴;庄美琪;钱格格;况云舒;章雯;陈麒霖;赵森;陈冰;

    目的 应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探究蚕豆摄入量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 使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的汇总数据,选取与蚕豆摄入量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对蚕豆摄入量和帕金森病发病风险的因果效应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variance weighted, IVW)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来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 逆方差加权法结果显示蚕豆摄入量与帕金森病(OR=0.966,95%CI:0.938~0.996,P=0.026)存在显著相关性。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存在基因的水平多效性及异质性(P>0.05)。结论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蚕豆摄入量是帕金森病的保护因素,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方向。

    2024年05期 v.45;No.206 62-6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脑表达X连锁基因2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郝博;林洁;张宗兵;乐正宏;刘牧林;

    目的 探究脑表达X连锁基因2(brain-expressed X-linked gene 2,BEX2)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患中的表达及其对病理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至2017年在本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65例患者临床病理信息,采用免疫组化法及蛋白印迹法评估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BEX2表达的差异;分析BEX2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使用TCGA数据库探究BEX2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接受临床免疫治疗的效果。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BEX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BEX2表达量与Ki-67表达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4,P<0.01)。结直肠癌中BEX2的表达量与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r=0.462,P<0.01)及碳水化合物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r=0.590,P<0.01)存在正相关性。以BEX2的表达量中位数(2.98)为界,分为BEX2高表达组(n=83)和BEX2低表达组(n=82);BEX2高表达组的CEA≥5μg/L、CA19-9≥37 kU/L、T3~4期以及N2~3期的比例显著高于BEX2低表达组(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BEX2高表达、CEA≥5μg/L、CA19-9≥37 kU/L、T3~T4及N2~N3为影响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BEX2表达量预测患者术后5年生存的敏感性为72.09%和特异性为73.42%,曲线下面积为0.740,最佳截点值2.99;K-M生存分析显示BEX2高表达组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BEX2低表达组(Log-rank χ~2=41.882,P<0.01);综合分析TCGA数据库以及GSE92921、GSE38832、GSE161158中结直肠癌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病理数据,CRC肿瘤分期越晚,BEX2表达量越高;BEX2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在多种免疫调节状态下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更差且免疫相关的功能受到抑制,低表达BEX2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PD-1单抗(P=0.027)或联合PD-1和CTLA4单抗(P=0.001 8)的治疗效果更好。结论 BEX2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呈紧密相关,是结直肠癌术后5年独立影响因素,对预后评估、免疫治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2024年05期 v.45;No.206 66-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PCI术后定量血流分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的预测价值

    林飞宁;林超;黄丽华;李翠云;熊尚全;

    目的 评估PCI术后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 QF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福建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行急诊PCI的STEMI且符合线下检测QFR标准的患者226例,根据罪犯病变PCI术后QFR值分为QFR≥0.90组和QFR<0.90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通过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术后QFR对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QFR<0.90组住院期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高于QFR≥0.90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QFR是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1,95%CI:1.30~6.47;P=0.032),其预测住院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95%CI:0.765~0.898)。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QFR较低的患者住院预后更差;术后QFR可有效预测STEMI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2024年05期 v.45;No.206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QTc间期延长危险因素分析及基于Lasso回归建立风险预测模型

    郭蕊;韩勇;刘涛;

    目的 基于Lasso回归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分析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25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QTc间期情况将其分为延长组(n=46)和非延长组(n=210),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通过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QTc延长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的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及综合指数预测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QTc间期延长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延长组的女性比例高于非延长组,BMI高于非延长组,空腹血糖(FPQ)高于非延长组,血钾(K)低于非延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FPG、K为影响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itc回归结果,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模型公式=1.175×年龄-0.568×BMI-0.715×FPG+2.312×K-10.144。建立ROC曲线分析该模型预测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的价值,结果显示,性别、BMI、FPG、K、联合预测的AUC分别为0.599、0.741、0.701、0.898、0.954,敏感度分别为0.674、0.739、0.652、0.805、0.862,特异性分别为0.524、0.652、0.657、0.915、0.935。成对Z检验显示,联合的AUC高于单个指标(P<0.05)。结论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那些BMI指数偏高、FPG水平较高以及K水平较低的患者,在长期住院治疗期间,出现QTc间期延长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在预测这类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风险时,性别、BMI、FPG和K这四个指标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而且,当这四个指标被联合使用时,它们的预测效能能够达到最佳水平。

    2024年05期 v.45;No.206 76-8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虚拟现实锻炼结合芳香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白晓方;夏劝劝;马梦露;李兆妍;

    目的 分析虚拟现实锻炼结合芳香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分析法,以随机数表法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内我院12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虚拟现实锻炼结合芳香疗法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1 d和干预完成1 d的认知功能评分、执行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的定向力、空间知觉、视知觉、注意力及专注力、视运动组织时间、思维操作、总分均升高,干预后观察组的分类数、正确应答数均增多,随机错误数、持续错误数均减少,干预后观察组的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升高,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拟现实锻炼结合芳香疗法干预可帮助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行为能力和生活质量。

    2024年05期 v.45;No.20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Watson关怀护理对大面积犬咬伤手术治疗患者康复进程、心理状态、伤残接受度、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牛卓亚;雏华伟;郁海燕;

    目的 探讨Watson关怀护理对大面积犬咬伤手术治疗患者康复进程、心理状态、伤残接受度、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周口市专科病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大面积犬咬伤患者8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Watson关怀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延迟缝合术治疗,常规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Watson关怀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Watson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康复进程、心理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伤残接受度、医学应对方式[医学应对问卷(MCMQ)]、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Watson关怀组换药次数少于常规组,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Watson关怀组HAMD、HAMA评分低于常规组,MCMQ、WHOQOL-BREF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Watson关怀组伤残总接受率为95.00%,高于常规组的77.50%(P<0.05);干预后15 d, Watson关怀组感染率为2.50%,低于常规组的15.00%(P<0.05)。结论 Watson关怀护理应用于大面积犬咬伤手术治疗患者能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以更加积极、正向的方式应对疾病,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提高伤残接受度,改善生活质量。

    2024年05期 v.45;No.206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Hb、EPO、TSAT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并发MACE的相关性探究

    张亚利;李小静;李龙;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 TSAT)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心力衰竭患者并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150例CHD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并发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38例)和非MACE组(112例)。比较不同病变程度、不同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ardiac function, NYHA)分级患者入院时Hb、EPO、TSAT水平,比较两组(入院时、治疗2周后)各指标水平,分析入院时各指标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NYHA分级相关性,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其对CHD心力衰竭患者并发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同病变程度患者入院时Hb、EPO水平比较:重度病变>中度病变>轻度病变,TSAT水平比较:重度病变<中度病变<轻度病变(P<0.05);不同NYHA患者入院时Hb、EPO水平比较:Ⅳ级>Ⅲ级>Ⅱ级>Ⅰ级,TSAT水平比较:Ⅳ级<Ⅲ级<Ⅱ级<Ⅰ级(P<0.05);治疗2周后MACE组Hb、EPO水平高于非MACE组,TSAT水平低于非MACE组,且非MACE组治疗两周后Hb、EPO水平下降,TSAT水平升高(P<0.05);治疗2周后Hb、EPO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NYHA分级均呈正相关,TSAT水平与之均呈负相关(P<0.05);治疗2周后Hb、EPO、TSAT水平联合预测CHD心力衰竭患者并发MACE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30。结论 血清Hb、EPO、TSAT水平与CHD心力衰竭病变程度、NYHA分级及是否并发MACE有紧密联系,其联合检测可为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是否并发MACE提供可靠参考。

    2024年05期 v.45;No.206 90-9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多巴胺持续泵入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顽固性心衰

    朱秋平;张祖峰;刘翩;陈丰毅;

    目的 分析多巴胺持续泵入联合曲美他嗪在老年顽固性心衰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顽固性心衰患者86例,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行曲美他嗪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多巴胺持续泵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指标、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均得到改善,并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SD)下降程度较大,且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上升程度较大,统计学具有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均得到改善,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l)、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I,cTnT)水平下降程度较大,统计学具有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均有所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水平较低,统计学具有差异性(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 给予老年顽固性心衰患者多巴胺持续泵入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心肌损伤,抑制机体炎症情况,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4年05期 v.45;No.206 94-9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的干预方案在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的应用

    朱正日;刘佳庆;王靖程;田广耕;刘婉露;刘仁杰;朱雪彤;

    目的 探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的干预方案在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消化内科病区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结肠息肉患者13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康复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围手术期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后,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两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的干预方案有利于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的恢复,缩短住院天数,增加患者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2024年05期 v.45;No.206 98-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标准化护理流程在膀胱癌患者围术期的效果评价

    沈海晨;许友清;詹凤丽;吴慧平;叶丽丽;朱睿;黄后宝;梅光亮;

    目的 探讨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标准化护理流程在膀胱癌患者围术期的的实施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安徽省某三甲医院泌尿外科202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20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程序,实验组实施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标准化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术期观察指标、生存质量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角色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实验组患者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角色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离床时间及肠道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中“沟通、安全、症状控制、指导、病房环境、护理、护理技术”等维度得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标准化护理流程能够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改善患者结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2024年05期 v.45;No.206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Meta分析

    蒋骏;王颖;张子强;纪艳;

    目的 系统评价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下开展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服务模式的效果,旨在为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糖尿病控制水平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运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WOS)、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检索了从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下的服务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糖尿病患者HbA1C、FPG、2hPG、TC、TG、LDL-C、HDL-C、BMI和WC以及患者依从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文献17篇,共6 253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对照组3 103例,试验组3 150例;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FPG[MD=-0.92,95%CI(-1.20,-0.64),P<0.000 01]、2hPG[MD=-1.51,95%CI(-1.88,-1.13),P<0.000 01],HbA1C[MD=-1.02,95%CI(-1.26,-0.79),P<0.000 01]低于对照组;采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验组健康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糖尿病综合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状况和依从性。

    2024年05期 v.45;No.206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隔姜灸对慢性胃炎疗效的Meta分析

    安文卓;郭冬晴;楚鑫;

    目的 系统评价隔姜灸干预对慢性胃炎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于隔姜灸治疗慢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4年3月。使用Revman5.4和Stata/SE 15.1软件进行数据合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涉及1 1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临床有效率[RR=1.29,95%CI(1.23,1.37),P<0.001]、中医证候总积分[WMD=-13.57,95%CI(-20.86,-6.27),P=0.000 3]、胃痛[WMD=-1.89,95%CI(-2.20,-1.59),P<0.001]、饱胀[WMD=-2.14,95%CI(-2.48,-1.80),P<0.01]、纳差[WMD=-1.93,95%CI(-2.13,-1.72),P<0.001]、嗳气[WMD=-2.05,95%CI(-2.41,-1.69),P<0.001]、痞闷[WMD=-1.85,95%CI(-2.21,-1.49),P<0.001]、不良反应及内镜积分[WMD=-0.44,95%CI(-0.54,-0.35),P<0.001]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 隔姜灸干预可以改善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

    2024年05期 v.45;No.206 115-12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怀山药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L12多糖的提取纯化、理化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刘毅;刘慧娟;唐雪莲;钱艳艳;王丽;麻兵继;

    目的 研究怀山药多糖内生真菌多糖的提取纯化、理化特征和抗氧化活性。方法 从一株来源于怀山药的木霉属真菌Trichoderma sp.L12的菌丝和菌液中分离多糖,分析其胞内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JSP)和胞外多糖(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JYP)的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结果 JSP和JYP的糖含量、蛋白含量分别是(836.91±1.57)和(690.58±1.72)mg/g、(19.15±0.61)和(12.33±3.03)mg/g,且二者均未检测到糖醛酸和多酚。JSP和JYP相对分子质量主要以1.305×10~6和5.114×10~4为主,二者单糖组成均以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为主,质量百分比分别为27.6∶46.1∶24.9和33.4∶31.3∶26.4。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SEM)结果表明,两种多糖表面均有较多明显的粗糙凹痕,且JSP碎片尺寸相对较大。另外,JSP和JYP在较低浓度下(3.0 mg/mL)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较强,清除率达到90%和70%,且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也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结论 JSP和JYP均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是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能够为怀山药内生真菌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2024年05期 v.45;No.206 121-12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插值法在药物联合作用评价模型的应用研究

    史东辉;朱涛;付计锋;

    目的 探讨插值法构建联合作用模型,结合等效线图法,评价二元混合药物联合作用效果。方法 以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为受试细胞株,测定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浓度设为2、4、8、16、32、64μmol/L]和3-溴丙酮酸[(3-Bromopyruvic acid, 3-BrPA),浓度设为20、40、80、160、320、640μmol/L]单一及混合后联合作用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多元统计法评价混合药物整体联合作用。插值法计算混合药物整体联合作用函数表达式,并绘制联合作用曲面以及30%、50%效应下的浓度加和等效线与置信区间;利用等高线与联合作用曲面得到30%、50%效应的观测等效线。结果 5-FU、3-BrPA单一作用MDA-MB-23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5-FU的IC_(30)和IC_(50)分别为9.48μmol/L(95%CI:6.79~12.61)和37.96μmol/L(95%CI:27.19~60.83);3-BrPA的IC_(30)和IC_(50)分别为150.54μmol/L(95%CI:120.19~187.92)和410.07μmol/L(95%CI:316.25~575.94)。Bartlett检验显示3×3和6×6混合药物组数据方差无显著差异(P>0.05),交互效应图中曲线无明显相交,判断联合作用表现为相加作用。30%效应的观测等效线位于浓度加和等效线置信区间内,表现为相加作用;50%效应的观测等效线位于浓度加和等效线置信区间内以及下方,表现为相加作用,并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结论 插值法与等效线图法构建的观测等效线可评价二元混合药物联合作用效果,为联合作用评价提供新的途径。

    2024年05期 v.45;No.206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5-氨基酮戊酸可溶微针的制备及评价

    李莹莹;周荣震;赵治博;王帅;马涛;王清清;

    目的 制备一种性能优良的5-氨基酮戊酸(ALA)可溶微针。方法 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模具法制备ALA可溶微针,使用数码显微镜观察其形貌;通过封口膜穿刺实验、台盼蓝微针穿刺实验和在体穿刺实验评估其穿刺性能;建立HPLC法检测其载药量和体外释放率。结果 ALA可溶微针的针尖呈圆锥状,表面光滑且形状完整;对封口膜1~5层的穿透率分别为100%、100%、96.7%、86.7%和7.7%;台盼蓝微针在皮肤上的穿透率为100%;在皮肤内形成类圆锥形孔道;建立的检测ALA含量测定的HPLC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检测要求,ALA可溶微针的平均载药量为354.10μg, 6 min可完全释放。结论 本研究制备了一种穿刺性能优良、载药量稳定的ALA可溶微针,并建立了适用于可溶微针载药量检测的方法。

    2024年05期 v.45;No.206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病例报告

  • 双侧卵巢原发性腺鳞癌1例并文献复习

    丛楠;徐青雨;高丹;

    目的 分析研究卵巢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并综述相关文献,以提升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一例双侧卵巢原发性腺鳞癌病历,进行了详细的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化确认,并复习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 患者双侧附件区触及包块,活动欠佳,且伴有压痛,经术前完善检查,结合病史和术中、术后病理检查,双侧卵巢原发性腺鳞癌的诊断明确,行手术治疗,治疗及时有效。结论 卵巢原发性腺鳞癌是一种少见的实体性肿瘤,具有极差的预后,且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区诊断困难,组织来源不明确,易与其他肿瘤混淆。通过对双侧卵巢腺鳞癌的组织学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由于双侧卵巢腺鳞癌报告较少,需收集更多的临床病历和标本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索,以制定出有效治愈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生存率。

    2024年05期 v.45;No.206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综述

  • 中医外治法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王世才;张力;韦济雯;冼家潞;李婉秦;刘雪梅;

    胃溃疡是一种临床多发的消化性溃疡病。目前国内对其治疗方法多是西医治疗,但西医方法治疗多易反复发作。而中医疗法在治疗胃溃疡上有其独特优势,现中医治疗胃溃疡多使用口服药内治,而外治法相对少见。本文首先对中医对胃溃疡病因病机以及证候分型进行介绍,然后对目前中医外治法治疗胃溃疡的研究作以综述,以期给临床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给胃溃疡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2024年05期 v.45;No.206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不同疾病引起骨骼肌萎缩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宏霞;赵马一君;阳竟怡;贾信奇;陆芳平;

    骨骼肌萎缩是指肌肉质量及其功能损失。任何类型的疾病均有可能造成骨骼肌萎缩,但其萎缩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导致骨骼肌萎缩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衰老、去神经支配以及慢性病等其他途径。目前肌萎缩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自噬途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等。近年来对于不同疾病所导致的骨骼肌萎缩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因而本文将由不同疾病引发的骨骼肌萎缩为切入点,对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05期 v.45;No.206 143-14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在肺部疾病中设定呼气末正压的应用进展

    刘媛媛;许凯;谷明利;李海红;

    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技术是最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实现了床旁可视化肺通气和肺灌注监测,越来越被临床接受和应用,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是机械通气中重要参数之一,选择合适PEEP有利于复张塌陷的肺泡,改善肺通气以及氧合。EIT技术提供了肺区域性呼吸力学相关信息,可以实现个体化设置,在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肺部疾病以及围术病人的PEEP的滴定起重要作用,本文就EIT技术在疾病中滴定PEEP的应用作以综述。

    2024年05期 v.45;No.206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高度近视的病因及防控研究进展

    熊黎明;刘刚;赵义平;王洪亮;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儿童青少年易感且不可逆的特点。我国2018年近视患病率为53.6%,教育部联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将“国病”近视的防控上升为国家策略,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保证人口质量和国家安全。高度近视(high myopia, HM)是不可逆的致盲眼病,由于智能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应用,人们学习途径等的改变,加速了HM的发展,其防控形势日渐严峻。本文就HM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进行综述,以期指导HM的防控。

    2024年05期 v.45;No.206 150-15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郭媛;李云;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由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可引起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贫血、骨质破坏等症状,发病率位居血液肿瘤的第2位。目前MM的治疗主要以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CT)为主,但是仍存在易复发及耐药的问题,导致疗效不佳。因此,需要探索新的预后因素,以建立理想的预后判断体系,以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为了寻找可以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预测的生物学标志物,以抑制MM细胞的生长、增殖,改善MM患者预后。本文就MM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4年05期 v.45;No.206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相关研究进展

    陈云云;贾洪燕;张亚军;蒋欣;唐淮云;

    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 ER)是指子宫内膜允许胚胎的定位、黏附、侵入,最终使其着床的能力。ER的高低对胚胎成功植入至关重要,临床上如何评估ER并进行针对性改善是近年生殖医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总结概括了目前国内外ER的评估手段,包括超声检查、内分泌水平、宫腔镜检查和子宫内膜活检等方法,以期为提高ER和胚胎种植率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5期 v.45;No.206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高教研究与高校管理

  • 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全过程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的探索

    谷晓霞;吴运军;王慧;吕帆;李江飞;

    本论文针对某地方院校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变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打造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探索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全过程课程思政融入新模式,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科研能力、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的药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05期 v.45;No.206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情景案例导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效果评估

    殷华;胡光锋;王瑾;程辉;方玉龙;

    目的 评估产教融合视角下的情景案例导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进行学习的150名医学影像学专业高职大专生为研究对象,按教学方案设置内容分为实验组一、实验组二,每组75名学生。实验组一在常规专科培养的基础上采用产教融合视角下的情景案例导学模式,实验组二进行常规专科培养。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及病例分析成绩考核,同时进行组间比较。教学前和教学后,采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进行问卷调查。设计《教学方法满意度评价问卷》《教学效果自评问卷》,向学生发放两份问卷,以评价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及教学效果的自评情况。结果 实验组一学生的基础理论考核成绩和病例分析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实验组二(P<0.05)。教学后,两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及总分均有提升,其中实验组一的提升程度更为显著(P<0.05)。实验组一学生对教学方法、课程难易程度、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应用能力、影像诊断能力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验组二(P<0.05)。实验组一学生在整体理解程度、学习主观能动性、影像学理论知识掌握、影像学案例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教学效果自评得分也显著高于实验组二(P<0.05)。结论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情景案例导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病例分析能力,还显著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与评价均较高。

    2024年05期 v.45;No.206 165-16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新医科背景下“螺旋式+支架式”应用型药理学课程建设模式探索

    金楠;苏燕虹;罗黄宇;颜燕燕;李锦惠;林鑫;林桐宇;阮志鹏;陈健敏;林健;

    党的二十大强调继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因此如何培养出能助力健康中国的药师是应用型高校药理学课程的改革重点。本次探索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和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设计出“螺旋式+支架式”教学模型,打造“职场模拟+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大课堂,解决“教学方法未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内容体系未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课程思政未引领学生知行合一”3个课堂真实问题。最终助力学生达成“理论扎实”的知识目标、“技术高超”的能力目标和“知行合一”的素养目标,符合新医科对高端药学服务人才的需求。

    2024年05期 v.45;No.206 169-1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CDIO理念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张羽男;郭英雪;刘立新;王朝兴;刘盈利;

    为解决如何培养符合中药制药企业和制药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中药制药工程人才,将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融入《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为实现培养适合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要求的“卓越制药工程师”的终极目标提供思路和借鉴。

    2024年05期 v.45;No.206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